From Other
今天,NewMIT小编为大家带来莱斯大学Menachem Elimelech院士团队在 Nature Water发表的最新研究。本研究指出,常规反渗透/纳滤虽能截留盐分与病原体,却难以阻挡体积小且不带电的 1,4-二噁烷等中性有机污染物(mall neutral organic contaminants, SNOCs),成为饮用水净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瓶颈。为弥补此缺口,本研究提出将催化氧化与分子筛分深度耦合的反应型纳滤(Reactive NF)体系:在膜表面及纳米孔内固定过渡金属活化位点,并在线投加PMS/PDS/H₂O₂等氧化剂,使水流通过膜的同时发生原位自由基降解,从而一步实现“分离+去除”。跨尺度机理模型揭示,高效处理的前提是保障氧化剂高效穿膜;当表面活化速率常数超过约4×10⁻⁵ ms⁻¹时,体系由反应控制转为扩散受限,继续增加催化剂已难提升去除率。进一步的模拟表明,若将催化能力按约1:20的表/里比例分布,可使去除机理随水通量从表面主导(<50 LMH)(litres per square metre per hour, LMH)自动过渡到孔内主导(>50 LMH),确保在多变运行条件下维持稳定性能。氧化剂选择方面,二价PDS因受Donnan排斥几乎仅在膜表面被活化,而单价PMS可部分渗入孔道;相比之下,H₂O₂虽渗透最深,但其•OH产率仅约2%,整体去除效率最低,凸显提升H₂O₂活化选择性的研究空间。综上,本研究通过耦合质量传输与异相Fenton-like动力学的模型,给出了氧化剂输运、催化位点布局及膜结构参数的定量设计准则,为下一代低能耗、高选择性的水处理膜技术奠定了“可计算、可放大”的理论基石。